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养鸡的国家,有着至少四千多年的养鸡历史,国人向来也有食用鸡肉的习惯。不过,在早期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鸡大多属于肉蛋兼用型,鸡蛋能带来持续收益,而肉鸡销售往往是一次性的,所以市场上主要售卖的是公鸡以及被淘汰的母鸡,当时居民的鸡肉饮食也主要以公鸡为主。
从养殖模式来看,过去我国养鸡长期采用散养模式,这样的形式下鸡的生长速度较慢,产量也比较低。直到南北朝时期,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提倡圈养,通过把鸡关起来,减少其能量消耗,进而加速育肥、增加产量,这使得养鸡产业开始向家庭式规模养殖转变,零散的养殖得以集中管理,产量有所提升,吃鸡也才慢慢的变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之前,大多数农民是 “无自主耕田” 的贫农,为维持基本生活,租种地主土地,在缴纳地租后,并没有余粮来大量养鸡,即便养鸡也主要是以能持续产生经济效益的蛋鸡以及用于 “打鸣” 报时的公鸡为主,养鸡仅仅是农家的一项副业,大多是粗放散养,甚至很多鸡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家禽数量仅有 2.5 亿只左右,禽肉产量约为 8 万吨,禽肉在当时还并非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食品。
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等政策相继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农民家中开始有了余粮,家禽业也随之得到恢复和发展。截至 1952 年底,全国的家禽数量达到约 3.0 亿只左右,到了 1957 年底,全国家禽数量进一步增加到 7.1 亿只。1949 - 1958 年属于 “小农经济养殖模式”,主要是满足 “自需为主” 的内循环生态体系。
然而,1959 - 1978 年期间,受各种各样的因素干扰,肉鸡生产发展缓慢。比如,这一阶段为 “群众集体所有制” 下的集中养殖模式,“计量劳动和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不同”,限制了从业者的积极性。在此期间,肉鸡存栏由 1961 年的 5.41 亿只增加到 1978 年的 8.20 亿只,年均增长率为 2.48%;肉鸡出栏由 4.80 亿只增加到 10.00 亿只,年均增长率为 4.41%;肉鸡产量由 48.71 万吨增加到 107.75 万吨,年均增长率为 4.78%,生产率较低,平均每只产肉量不多,市场供应也十分紧张。
改革开放可以说是我国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节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后,我国所有制经济和生产体制有了新的格局,肉鸡产业步入迅速增加阶段。
一方面,改革开放引入了一大批像肯德基、麦当劳等以鸡肉为主的餐饮机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鸡肉产业的发展,让鸡肉的市场需求大幅度的增加。另一方面,不少外国涉农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国外先进的养殖模式和技术。例如,泰国正大公司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率先进入中国,在深圳成立了第一家合资饲料厂,并且围绕畜、禽、水产饲料的生产和销售,在中国建立了配套种鸡场、种猪场以及多级技术服务体系,还采取由中方联营公司与农户签约,向农户提供鸡苗、饲料、防疫药品和饲养技术,按预订价钱回收成鸡等方式,推动各地养鸡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饲料销售。这种经营方式很快被国内其他一些公司模仿,广东温氏公司等一批大型饲料养殖公司也随之涌现,温氏公司就是仿效正大公司,通过与农户签约,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并回收产品的模式来扩大经营规模。
进入 21 世纪后,我国肉鸡产业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自上世纪末以来,虽然受到畜产品结构性剩余、饲料资源和劳动力短缺、能源价格上升、畜禽疫病、畜禽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多种因素限制,但也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不断进行以提升质量、增加效益为目的的结构优化调整,开始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在品种培育方面,我国本土家禽品种的培育工作不断取得进展,这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近年来我国自主品种产业化应用持续推进,白羽种鸡产能不断扩张,祖代、父母代种鸡更新数量呈现双增长态势。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养殖模式也日益多样化,像集约化养殖模式利用自动化设备做饲养管理,涵盖自动喂料、饮水、温湿度控制以及粪便清理等环节,大幅度的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立体养殖模式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被大范围的应用,通过多层笼养或架养方式增加单位面积的养殖量,并结合现代化环境调控技术,保障鸡只健康成长等。
在产业体系构建上,我国肉鸡产业已经从简单的养殖户模式发展到如今集种鸡繁育、饲料生产、肉鸡饲养、屠宰加工、冷冻冷藏、物流配送和批发零售等环节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肉鸡产业体系,并且涌现出了圣农发展、广东温氏、正大公司、诸城外贸公司、吉林德大公司、北京华都公司和青岛九联公司等一批经营规模较大的肉鸡加工公司,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准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鸡肉产量、肉鸡出栏量以及存栏量等指标呈现出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先看白羽肉鸡方面,2019 年我国白羽肉鸡产量达到 6.9 百万吨,同比增长 9.52%,2020 年受非洲猪瘟等因素影响,白羽鸡肉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突破 900 亿元,达到 917 亿元。2021 年中国白羽鸡出栏量为 65.32 亿只,同比增长 9.6%;祖代白羽肉雏鸡更新数量为 124.61 万套,同比增长 24.3%;白羽鸡祖代存栏量为 171.29 万套,同比增长 4.9%,父母代存栏量为 6507.87 万套,同比增长 7.1%。到了 2023 年,我国白羽肉鸡祖代更新数量为 127.99 万套,较 2022 年增加 32.85%,祖代种鸡平均月度总存栏量为 174.65 万套,仍处于历史高位。从存栏量变化来看,之前由于内在和外在的调整,2013 - 2017 年中国父母代白羽肉雏鸡销售量逐渐下降,2017 - 2020 年中国父母代白羽肉总存栏量一直上升,到 2020 年中国父母代白羽肉鸡总存栏量为 6074.82 万套。
黄羽肉鸡方面,2019 年全国黄羽肉鸡出栏量约 49 亿只,占比为 29%。2020 - 2023 年,黄羽肉种鸡持续产能去化,父母代平均存栏量连续 3 年下降,不过 2023 年黄羽祖代种鸡平均月度存栏量 216.43 万套,较 2022 年微幅增加 0.42%。
这些数据变化背后有着诸多影响因素。在养殖技术提升上,随着智能化、自动化养殖技术的应用,养殖效率大幅度的提升,像一些大型养殖场采用自动化设备做饲养管理,涵盖自动喂料、饮水、温湿度控制以及粪便清理等环节,保障了鸡只健康成长的同时,也使得养殖规模能不断扩大,进而推动了出栏量和产量的增加。例如,一些集约化养殖模式的推广应用,让单位养殖量得到提升,为产量增长奠定了基础。
市场需求变动也是关键因素之一。过去,鸡肉市场需求相对平稳,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蛋白质摄入的重视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鸡肉作为优质蛋白来源,需求不断攀升。特别是非洲猪瘟的出现,使得部分猪肉市场需求转向鸡肉,进一步刺激了鸡肉产量的提升。同时,像中西式快餐连锁、外卖送餐、机构餐厅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发展,对白羽肉鸡等鸡肉产品的需求也持续扩大,促使产业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出栏量和存栏量相应变化。
此外,政策扶持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例如国家出台有关政策支持肉鸡产业高质量发展,鼓励种鸡繁育等环节,推动了产业在产量、存栏等方面的数据变化。像农业农村部印发相关通知,要求将白羽肉鸡优势企业纳入国家畜禽种业企业阵型,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各地也结合实际出台针对性扶持政策,促进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有关数据的正向变化。
在白羽肉鸡培育上,2021 年是一个标志性的节点,我国自主育成的 “圣泽 901”“广明 2 号”“沃德 188” 这三个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打破了种源 100% 依赖进口局面。过去,白羽肉鸡种源长期被国外企业把控,我国养殖企业引种成本高昂且面临生物安全风险隐患等问题,而如今自主培育品种的诞生改变了这一格局。
以 “广明 2 号” 为例,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早在 2009 年就开始白羽肉鸡关键研发技术攻关,研制了国内首款肉鸡基因组育种芯片 “京芯一号”,率先建立了高效肉鸡基因组育种技术体系,自主研发了新表型发掘和精准测定技术。经过多年努力,“广明 2 号” 商品鸡 42 日龄出栏体重 3kg 以上、料重比 1.32 - 1.5:1,生产性能达国际品种同期生产水平,具有快速生长、高成活率、低料重比等显著优势。并且,“广明 2 号” 白羽肉鸡种蛋还成功出口至巴基斯坦,2024 年 8 月 21 日,经佛山海关驻高明办事处属地查检合格后,17.28 万枚 “广明 2 号” 白羽肉鸡种蛋从广州白云机场启运,8 月 22 日凌晨抵达巴基斯坦,此次出口的种蛋可提供 5 万套以上 “广明 2 号” 父母代,未来可提供超 700 万只商品代肉鸡,即超过 21000 吨鸡肉,这标志着肉鸡种业 “中国芯” 具备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品种同台角逐的实力。
“圣泽 901” 同样成绩斐然,其自主选育的白羽肉鸡品种 “圣泽 901” 父母代种鸡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截至 2024 年 8 月底,已成功销往全国 14 个省,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 3200 万套、商品代肉鸡 33 亿羽,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20%。圣农集团持续加大育种科研投入,每年投入超过 1 亿元,并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利用基因组测定和表型数据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精准选育,推进遗传改良,目前 “圣泽 901” 平养条件下出栏料肉比达 1.423,笼养条件下出栏料肉比达 1.39,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而且在 2022 年 6 月,首批 “圣泽 901” 父母代种鸡雏正式批量供应国内市场,2025 年其市场占有率预计将达到 30% 以上。
在黄羽肉鸡培育方面,我国有着丰富的地方鸡遗传资源,截至 2023 年,已育成的黄羽肉鸡品种有 69 个。黄羽肉鸡作为含有地方鸡种血统的本土品种,通常有比较强的地域特征,价格较白羽肉鸡偏高,饲养周期长、风味品质较好,适合中式加工和中高端消费,能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者对于鸡肉风味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也为我国肉鸡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自主培育的新品种在产业体系调整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降低了肉鸡企业引种成本,过去依赖进口种源时,企业成本高昂且受国外制约较大,如今有了自主品种,成本得以控制,产业高质量发展自主性更强;另一方面,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推动了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发展,从种鸡繁育、养殖到屠宰加工等环节都围绕自主品种一直在优化布局,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效益和抗风险能力,也使得我国肉鸡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逐步提升了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
饲料价格这一块,近年来经历了 “降 - 增 - 降” 的变化趋势,但整体处于高位运行且居近 10 年最高位。2022 年玉米和豆粕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是豆粕价格超高幅上涨,推动肉鸡配合饲料价格升至历史高位;2023 年肉鸡饲料价格从 2022 年末的历史高位波动下降,6 - 7 月份降至年内低点,之后进入上升阶段,并在 9 月份升至第 2 个年内高点,随后受原料价格整体高位下滑影响,肉鸡饲料价格跟随走低,年末降至年度最低点,但仍处历史相对高位。2023 年玉米平均价格为 2.97 元 /kg,与 2022 年的 2.98 元基本持平;年末玉米价格为 2.79 元 /kg,较 2022 年同比下降 8.53%。2023 年豆粕平均价格为 4.61 元 /kg,较 2022 年下降 1.41%;年末豆粕价格为 4.28 元 /kg,较 2022 年同比下降 15.58%。2023 年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为 3.89 元 /kg,较 2022 年增长 2.47%;年末肉鸡配合饲料价格为 3.90 元 /kg,较 2022 年同比下降 4.65%。
养殖成本上,白羽、黄羽肉鸡养殖成本在 2022 年历史相对高位的基础上持续上涨,白羽、黄羽肉鸡养殖成本分别上涨 2.29% 和 2.36%。例如,根据农业农村部对 60 个生产大县(市、区)的 300 个行政村 1099 户肉鸡养殖户月度定点跟踪监测数据分析,2023 年白羽肉鸡平均养殖成本上涨 2.29%,为 8.59 元 /kg,其养殖成本近 3 年连续上涨,2020 - 2023 年增幅高达 12.09%;黄羽肉鸡养殖成本近 2 年连续上涨,2023 年较 2021 年增幅高达 9.14%,虽然雏鸡价格略有下降,但受饲料成本等上涨因素影响,2023 年黄羽肉鸡养殖成本仍上涨 2.36%,达到 13.97 元 /kg。
成本的变化对鸡肉价格产生了直接影响。从价格数据分析来看,综合鸡肉价格全年波动下降,价格降幅在畜产品中比较小。2023 年综合鸡肉价格全年平均为 24.13 元 /kg,较 2022 年增长 10.6%;年末鸡肉综合价格为 23.87 元 /kg,明显低于 2022 年同期,降幅 4.23%。从养殖户商品代肉鸡出栏价格看,白羽肉鸡出栏价格全年平均为 8.91 元 /kg,较 2022 年略降 1.13%;年末 12 月份,价格为 7.66 元 /kg,较 2022 年同比下降 10.97%。黄羽肉鸡出栏价格全年平均为 16.08 元 /kg,较 2022 年下降 7.81%;年末 12 月份,价格为 16.24 元 /kg,较 2022 年同比下降 0.51%。
对于养殖户和产业链各环节利润而言,成本上涨、价格波动带来了较大挑战。以白羽肉鸡养殖为例,在部分时段,养殖成本高于出栏价格,导致养殖端出现亏损情况。如 10 月份,按照毛鸡平均出栏均重 5.50 斤,山东料比 1.41,东北料比 1.50 进行计算,白羽肉鸡主产区平均养殖盈亏为 - 2.26 元 / 只,环比 9 月份亏损值 - 2.78 元 / 只虽有所上涨,但同比去年 10 月份的 - 0.16 元 / 只下滑幅度明显。屠宰环节等也受一定的影响,毛鸡价格下滑,会使得屠宰企业收购成本等面临压力,整个产业链利润空间被压缩,各环节都要一直优化成本控制、提升效率等,来应对这种成本与价格变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我国鸡肉产业中,圣农发展和民和股份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以下为它们近年的相关经营数据展示。
先看圣农发展,2023 年,其实现营业收入约 184.87 亿元,同比增长 9.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 6.64 亿元,同比增长 61.66%。成本端营业成本 165.34 亿元,同比增长 7.53%,费用等成本 11.58 亿元,同比增长 15.77%。从鸡肉销售情况来看,2023 年圣农发展的鸡肉生食销售量为 122.28 万吨,基础调理品销售量为 4.45 万吨,深加工产品销售量为 25.36 万吨,分别较 2022 年增长 7.16%、23.64% 和 27.96%。再看 2024 年的部分数据,圣农发展 2024 年三季报显示,营业总收入为 137.62 亿元,较去年同报告期营业总收入减少 1.65 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下降 1.18%。归母净利润为 3.83 亿元,较去年同报告期归母净利润减少 3.57 亿元,同比较去年同期下降 48.25%。
民和股份在 2023 年实现营业总收入 20.74 亿元,同比增长 28.96%,归母净利润 - 3.86 亿元,亏损同比缩小 14.54%。成本端营业成本 20.06 亿元,同比增长 16.07%,费用等成本 3.32 亿元,同比增长 35.98%。回顾过往,2022 年,民和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 16.09 亿元,同比下降 9.39%;归母净利润亏损 4.52 亿元,上年同期盈利 4760.97 万元。其 2022 年度主营业务中,鸡肉制品收入 8.41 亿元,同比增长 25.78%,占营业收入的 52.28%;雏鸡收入 5.65 亿元,同比下降 39.64%,占营业收入的 35.10%;淘汰鸡收入 0.64 亿元,同比增长 2.16%,占营业收入的 3.97%。
在研发投入上,2021 年民和股份、圣农发展各自的研发投入金额为 0.11 亿元以及 1.07 亿元;从研发投入占比来看,2021 年各自的研发投入占比为 0.6% 以及 0.7%。可以看出,不同企业在经营规模、营收、成本以及研发等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发展策略也不尽相同。
育种环节:拥有自主育成的 “圣泽 901” 等白羽肉鸡品种,打破了种源 100% 依赖进口局面,并且持续加大育种科研投入,每年投入超过 1 亿元,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遗传改良,使得 “圣泽 901” 平养条件下出栏料肉比达 1.423,笼养条件下出栏料肉比达 1.3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养殖环节:是国内现代化程度高、品质好、规模大的集自主育种、孵化、饲料加工、种肉鸡养殖、肉鸡加工、食品深加工、产品销售于一体的联合型企业,拥有 “自育、自繁、自养、自宰” 全产业链,依靠优良的品质和稳定的供应成为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连锁品牌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养殖规模大且品质把控能力强。
加工销售环节:不断提高深加工板块的产能以及销量,食品业务利润贡献有望实现高增长,B 端深度绑定大客户,同时大力发展 C 端,随着 C 端占食品深加工收入比重以及大单品销售额占比不断提升,食品业务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育种环节:作为国内白羽肉种鸡行业首家上市公司,已建立起了以父母代肉种鸡饲养、商品代肉鸡苗生产销售为核心,集肉鸡养殖、屠宰加工、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循环产业链,在种鸡养殖和鸡苗生产方面有着深厚底蕴和成熟体系。
养殖环节:已形成了以父母代肉种鸡饲养和商品代肉雏鸡生产销售为核心,肉鸡饲养、屠宰加工、鸡肉熟食和调理品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为辅助的经营模式,业务涵盖较为全面,各环节协同配合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加工销售环节:注重对销售人员的培训和销售团队建设工作,建立成熟的销售团队以及完善的销售渠道网络,这有利于其鸡肉制品以及相关产品更好地推向市场,提升市场占有率。
市场竞争:虽然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但面临着越来越多同行以及新进入者的竞争,像其他不断发展壮大的养殖加工企业会争夺市场份额,尤其是在 C 端市场,需要不断投入资源进行品牌建设、产品创新等,以巩固和拓展市场。
成本控制:饲料等养殖成本的波动对其影响较大,例如当饲料价格处于高位时,会压缩利润空间,且在全产业链运营下,各环节成本把控都至关重要,需要一直在优化成本管理体系,应对成本上涨压力。
技术创新:在白羽肉鸡育种等方面虽然取得了成绩,但行业在养殖技术、加工技术等方面不断进步,需要持续投入研发资源,紧跟甚至引领技术创新潮流,如进一步提升养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优化食品深加工工艺等,以保持竞争优势。
市场竞争:相较于圣农发展等大型企业,在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上有差距,在抢占市场份额、与大客户合作等方面面临较大竞争压力,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差异化程度,来吸引更多客户。
成本控制:同样受饲料价格等成本因素影响,且过去几年经营成本呈现上涨趋势,成本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润情况,需要从养殖管理、采购等多方面加强成本控制措施。
技术创新:在研发投入上虽逐年增加,但整体投入金额与部分头部企业比相对有限,需要加大在新品种培育、养殖新技术应用以及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以提升产业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鸡肉作为全球广泛消费的肉类食品之一,中美两国是世界排行前二的鸡肉消费国家,每年的消耗量都在千万吨级别。美国鸡肉产业是全球最发达的鸡肉产业之一,在规模化养殖、科研技术、饲料成本方面有着无可匹敌的优势。
美国 97% 的肉鸡产量集中在境内的 17 个州,与玉米、大豆生产地区重合,其国内豆粕和玉米饲料资源丰富,使得肉鸡养殖在世界上具有明显的成本竞争优势。美国肉鸡主要以白羽鸡与火鸡为主,白羽鸡具有早熟、多肉、易于养殖等优点,生长期大约 2 个月,因其周期短,白羽鸡的出售价远远低于普通鸡的价格,火鸡通常为 4 个月,蛋鸡大约 4 至 4.5 个月进入产蛋期,产蛋期大约 14 至 15 个月。并且,美国家禽公司将多个生产阶段垂直整合,例如通常由同一家公司进行饲料生产、种蛋和雏鸡生产以及屠宰,生产合同在肉鸡产业中也很常见,例如,由一家综合家禽公司签订合同全权服务养殖户。据美国农业部初步统计,2022 年,美国鸡肉产量为 2085 万吨,当之无愧的全球第一,几乎接近美国猪肉与牛肉的产量之和,其中,乔治亚州、阿拉巴马州、阿肯色州、北卡罗莱纳、密西西比州和得克萨斯州的鸡肉产量占到了总产量的 6 成。产量大,消耗量也高,2022 年美国人均年消费鸡肉超过 45 公斤,按照一只成年母鸡重约 1.5 公斤来计算,美国一天要吃掉 4 万吨鸡肉,吃不完的鸡肉则用于对外出口,平均每年的出口量在 300 万吨左右,美国肉鸡出口的大部分是腿肉和其他被归类为深色鸡肉的产品,中国、墨西哥是美国肉鸡的主要买家。
而中国鸡肉产业的规模与产量仅次于美国,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广东等地,其中山东地区是中国鸡肉产业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美国白羽肉鸡和本土黄羽肉鸡是我国肉鸡生产结构中的两大核心品类,两者合计市场占比超过八成,两者每年的出栏量超过 100 亿只。数据显示,2022 年我国的肉鸡产量为 1460 万吨,是全球第二大肉鸡生产国,占全球总产量的七分之一。但是,因为人口基数大,我国的人均鸡肉消费量只有 12 千克,相较于美国接近 50 千克的人均鸡肉消费量,我国仅为美国的四分之一。从全球来看,我国人均鸡肉消费量也处在较低水平,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这主要是因为猪肉才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品。即便如此,我国每年仍要从国外进口 130 多万吨冻鸡爪、带骨冻鸡块和冻鸡翅来填补国内消费需求的不足,绝大部分供给了炸鸡店、卤味等相关餐饮门店。
除美国外,巴西也是鸡肉产业强国之一。自 1999 年至 2014 年之间,巴西的肉鸡产量从 550 万吨增加到 1270 万吨,增长了 130%,成为仅次于美国和中国的世界第三大肉鸡生产国,2019 年巴西出口了 421.2 万吨家禽产品,比 2018 年增长了 2.8%。2016 年,巴西的产量达到了 1290 万吨,从事家禽产业链人员超过 360 万人,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5%。巴西禽业的发展带动了禽肉消费需求的增长,根据 ABPA 数据显示,巴西禽肉总产量的 66%用于内部消费,巴西人均鸡肉消费量高达 44.1 公斤。
欧盟肉鸡产业规模在家禽业中占比最高,2018 年欧盟生产了 1520 万吨禽肉,自 2010 年以来累计增加 320 万吨,增长量约为 25%,但需求量的增长速度低于供给量的增长速度,根据 EPRS 数据显示 2018 年欧盟鸡肉自给率为 106%,供大于需,需要进行出口以平衡肉鸡市场。欧洲的肉鸡生产主要集中在波兰、英国(脱欧中)、法国、西班牙、德国和意大利等六个成员国,占欧盟鸡肉产量的 70%,法国是鸭肉的最大生产国,约占欧盟总产量的 50%。
我国与这些鸡肉产业强国在产量与消费量方面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养殖规模、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养殖规模上,美国等国有着高度集中化、规模化的养殖模式,像美国肉鸡 95% 的产量集中在 17 个州,前十大的肉鸡企业产量占了总产量的 73%,且工业化养殖模式约占 97.86%,而我国虽然近年来养殖规模化程度在不断的提高,但仍存在大量中小散户。在消费习惯方面,美国消费者对鸡胸肉等部位偏好明显,其肉鸡生产中的营养及管理措施均是针对主要可食部位鸡胸肉的生产,而我国消费者对于鸡肉的需求更为多样化,除了白羽肉鸡的分割产品外,本土黄羽肉鸡因风味好等特点也深受喜爱,并且像鸡爪、鸡翅等部位也有着较大的消费市场。
在肉鸡育种技术方面,国外有着众多先进且实力强劲的育种企业。例如 EW 集团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禽育种集团,旗下拥有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 3 家蛋鸡育种公司(罗曼、海兰、尼克)及 3 家肉鸡育种公司(爱拔益加、罗斯、印度安河)及 Nicolas、BUT 火鸡育种公司。安伟捷集团作为世界家禽育种业领头人,旗下拥有爱拔益加、罗斯、印度安河三大肉鸡品牌,除肉鸡育种产业外,还拥有尼古拉火鸡育种公司等,其产品遍及世界 85 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向全世界销售 250 多万套祖代肉种鸡。荷兰汉德克动物育种集团总部位于荷兰的博克斯梅尔,旗下的伊沙家禽育种公司能提供各种优良的白壳和褐壳等蛋鸡品种,海波罗家禽育种公司则专注于肉鸡育种,通过分布于四大洲的多个育种基地向世界市场更好地提供祖代和父母代产品。
美国在肉鸡育种上更是成果突出,其现在采用的肉鸡品系主要有安伟捷公司的罗斯 708,科宝公司的科宝 500、科宝 700,以及哈巴德育种公司的肉鸡品系等。而且美国企业非常关注禽苗质量,提出了肉鸡管理始于良好孵化的概念,因为孵化室和孵化器的条件可影响孵化及整个生长过程的热调节、激素、组织发育和养分利用。
我国过去白羽肉鸡祖代全部是从国外引进的品种,不过近年来在自主育种上取得了重大突破,2021 年我国自主育成的 “圣泽 901”“广明 2 号”“沃德 188” 这三个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国家审定,打破了种源 100% 依赖进口局面。像 “广明 2 号” 经过多年研发,商品鸡 42 日龄出栏体重 3kg 以上、料重比 1.32 - 1.5:1,生产性能达国际品种同期生产水平,其种蛋还成功出口至巴基斯坦;“圣泽 901” 父母代种鸡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截至 2024 年 8 月底,已成功销往全国 14 个省,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 3200 万套、商品代肉鸡 33 亿羽,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 20%。
在产业链构成及整合程度方面,国外有着成熟且高效的运作模式。美国的肉鸡产业几乎全部都是垂直化一条龙企业,种禽、饲料、养殖、屠宰、食品各业务板块被有效整合成为一体,养殖输入品(苗、料、药等资源)进入一体化产业链后生产成为鸡肉产品进行输出。在组织形式上,饲料厂、养殖场、种禽场、孵化厂均被布置在屠宰场周边直径 100 - 150 公里范围内,各环节之间的物流运输系统为公司所有或专业公司所承担,整个肉鸡产业链以屠宰加工环节或者食品环节为利润中心,其他环节作为成本中心进行配套。例如美国泰森食品公司始创于 1935 年,总部位于美国的阿肯色州,是全球第二大的肉类供应商及生产商,也是众多国际餐饮品牌及零售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它通过兼并和收购打造了从种鸡繁育、饲料生产、养殖、屠宰加工到物流运输、食品制造完整的生产体系,形成了庞大的肉类消费品品牌矩阵,其 45% 左右的营收来自于终端销售(包括即食食品和加工食品)。
巴西的肉鸡产业以大规模的生产为主,并结合数据技术和集成合同等优势,形成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产销一体化模式。该模式下,肉鸡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实现订单销售,不仅保障了各参与方的权益,同时促进了巴西肉鸡产业的规模化程度。企业为种植者提供雏鸡、饲料、疫苗、兽医技术以及数字化技术;养殖户提供场地,人力和设备;生产过程由企业进行监督,成鸡由企业统一收购,前八大肉鸡企业占全国肉鸡产量的 55%,前四大肉鸡企业占全国肉鸡产量的 38%。
欧盟部分会员国采用 “公司 + 集成商 + 农户” 模式,集成商将肉鸡产业链的几个或所有环节进行整合管理(包括投入品采购、饲料供应、禽肉销售等),将生产环节委托给种植户和养殖户,集成商向农户提供设备、生产所需投入品等,农户生产出农产品由集成商收购;还有部分会员国会采用养殖户自产自销模式,养殖户需要对接上下游企业,进行生产销售,并承担风险。
对比之下,我国肉鸡产业从早期的简单养殖户模式逐步发展到如今集种鸡繁育、饲料生产、肉鸡饲养、屠宰加工、冷冻冷藏、物流配送和批发零售等环节为一体的一条龙生产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肉鸡产业体系,并且涌现出了圣农发展、广东温氏、正大公司、诸城外贸公司、吉林德大公司、北京华都公司和青岛九联公司等一批经营规模较大的肉鸡加工公司,但在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整合以及精细化运作等方面,与国外先进模式仍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在数据技术应用于产销衔接上,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潜力,提升产业链整体的效率和效益。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育种企业在科研投入、技术研发机制以及产业链整合中注重各环节紧密协作、以市场为导向布局产业链等经验,不断优化自身的产业发展模式,提升我国鸡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消费习惯方面,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鸡肉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质蛋白来源,愈发受到消费者青睐。过去以猪肉为主导的肉类消费结构正在逐步改变,鸡肉的消费占比有望持续提升。例如,以往家庭烹饪中猪肉使用频率较高,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会将鸡肉作为日常烹饪的主要食材,制作如宫保鸡丁、清蒸鸡肉等菜肴。而且,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方便快捷的鸡肉加工产品需求也在增大,像鸡胸肉制成的即食健身食品、速冻鸡肉丸子等在超市的销量呈上升趋势。
从人口增长因素考虑,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即便人均消费量稍有增长,整体的市场需求也会有显著提升。同时,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使得更多人口集中在城市生活,城市居民对于餐饮消费、外卖等依赖度更高,而鸡肉作为快餐、外卖中的常用食材,需求也会随之水涨船高,如常见的炸鸡、鸡肉汉堡等产品在餐饮市场一直保持较高的热度。
在消费结构上,过去消费者可能更多关注鸡肉的价格,而如今对于品质、安全以及产品多样性的要求日益增加。中高端鸡肉产品,例如有机养殖的鸡肉、地方特色品种鸡肉等受到更多关注,其市场份额有望逐步扩大。此外,深加工鸡肉产品的市场也在不断拓展,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分割鸡肉销售,像卤味鸡肉、鸡肉火腿肠等深加工产品也颇受消费者喜爱,进一步丰富了鸡肉的消费结构。
综合各方面因素预估,未来我国鸡肉的消费量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消费结构也将朝着更加多元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
育种创新方面,我国会持续加大在肉鸡育种上的投入力度。在已经取得白羽肉鸡自主育种重大突破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品种性能,提升诸如生长速度、抗病能力、饲料转化率等关键指标。例如 “圣泽 901”“广明 2 号” 等自主品种会不断进行遗传改良,通过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利用先进的基因组测定等技术,培育出更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同时也会加强对地方特色黄羽肉鸡品种的选育和保护,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对于鸡肉风味、口感等多样化需求。
养殖技术改进是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智能化、自动化养殖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比如在大型养殖场,通过自动喂料、饮水、温湿度控制以及粪便清理等自动化设备,不仅能提高养殖效率,还可以精准把控鸡只的生长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提升养殖效益。立体养殖模式也会不断优化完善,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的养殖量,并配套更先进的环境调控技术保障鸡只健康成长。另外,绿色无抗养殖理念会深入人心,通过研发新型绿色中兽药添加剂、优化饲料配方等手段,减少抗生素使用,生产出更健康、安全的鸡肉产品。
在加工深度拓展上,企业会不断丰富鸡肉加工产品的种类,从简单的分割鸡肉向深加工预制菜、休闲食品等方向延伸。像湖北正大通过新建熟食加工厂,开发出鸡米花、黑椒鸡块等多种精深加工产品,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会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把控和品牌建设,以适应消费者对高品质鸡肉产品的需求,拓展销售经营渠道,不仅满足 B 端餐饮企业的大量采购需求,也会进一步深耕 C 端家庭消费市场,打造出更多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鸡肉品牌产品。整个产业将通过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不断优化升级,提升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在出口方面,随着我国鸡肉产业在育种、养殖和加工等环节不断进步,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得到有效保障,国际市场对我国鸡肉产品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一直是我国鸡肉的主要出口目的地,像日本、中国香港等地对我国鸡肉制品需求稳定,并且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深入推进,中亚地区有望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拓展我国鸡肉产品的海外市场空间。同时,我国部分企业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如春雪食品不断加大海外市场的多元化渠道建设,其鸡肉生鲜产品和调理品的出口量都实现了显著增长。不过,我国鸡肉出口也面临一些挑战,国际贸易政策的变化、部分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以及动物疫病防控等因素,都可能对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例如欧盟强化 “动物福利保护政策”,提高了禽肉进口的绿色贸易壁垒,限制了我国鸡肉产品进入其市场。
在进口方面,我国鸡肉进口来源国较为多元化,巴西、美国、俄罗斯、泰国、白俄罗斯等都是重要的进口来源地。近年来,受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影响,俄罗斯、泰国等国的进口占比有所增加。进口的鸡肉品类中,冻鸡爪、冻鸡翼和带骨的冻鸡块等占据较大份额,主要是为了满足国内餐饮行业以及部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但国内鸡肉产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壮大,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对进口产品形成竞争,而且进口产品还需应对国内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以及消费者对本土产品偏好等情况。
总体而言,未来我国鸡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应对各种外部挑战,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产业的国际化水平。
在我国鸡肉产业中,有着众多知名企业,它们在不同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共同推动着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国际家禽》发布的 2024 年全球 TOP50 鸡肉生产商、2024 年亚洲 TOP50 鸡肉生产商榜单来看,我国是亚洲最大的鸡肉消费市场,也是全球第二大鸡肉消费国,共有 12 家肉鸡生产企业进入 2024 年全球 TOP50 鸡肉生产商,占全部 49 家生产商的 24.5%。其中温氏(排名第 4)、禾丰(排名第 7)、圣农(排名第 10)这 3 家企业更是进入了全球 TOP10。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 1983 年,是一家以畜禽养殖为主业、配套相关业务的跨地区现代农牧企业集团,并于 2015 年 11 月 2 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温氏集团以 “公司 + 农户” 为农业产业化推广模式,实行从育种制种到种苗生产、饲料加工、动物防疫、动物保健品生产以及饲养管理服务和产品销售等产业链全程管理,养户负责其中的养殖环节。这种模式也被称作 “温氏模式”,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温氏便开始探索,依靠该模式迅速扩张,成为国内养鸡养猪龙头。2023 年,温氏销售肉鸡 11.83 亿只;2024 年 1-7 月,温氏销售肉鸡 6.45 亿只。如今,温氏 “公司 + 农户” 模式还在持续迭代升级,探索出 “政银企村户” 的新模式,除了公司、农户的参与,还撬动地方政府、银行、村集体等主体,参与养殖小区建设。
禾丰股份则是一家在饲料及饲料原料贸易、肉禽业务、生猪业务等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企业,成立于 1995 年 4 月,总部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并在尼泊尔、菲律宾、印尼、蒙古国等国家建有 11 座工厂,产品销售覆盖中国 32 个省区。禾丰的起点是饲料,在东北区域是实打实的饲料王者。2008 年,禾丰启动肉鸡产业化业务,于 2009 年与辽宁九股河集团合作,肉鸡产业化崭露头角,经过十六年的闯荡,崛起成为全国白羽肉鸡龙头企业,年屠宰白羽肉鸡 8.1 亿羽。
圣农发展同样不容小觑,它的崛起与肯德基有着不解之缘。1983 年,创始人傅光明下海,在福建南平光泽县投资建立个体养鸡场,1992 年成立福建省光泽鸡业有限公司(圣农发展前身)。20 世纪 90 年代初,肯德基进入福建寻找鸡肉供应商,偶然了解到光泽鸡业并前往考察,此后圣农发展便成为百胜中国(肯德基)的主要合作伙伴,也与麦当劳、德克士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崛起为年屠宰白羽肉鸡近 7 亿羽的肉鸡王者。并且,圣农发展在育种环节成绩斐然,拥有自主育成的 “圣泽 901” 等白羽肉鸡品种,打破了种源 100% 依赖进口局面,还持续加大育种科研投入,每年投入超过 1 亿元,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推进遗传改良,“圣泽 901” 平养条件下出栏料肉比达 1.423,笼养条件下出栏料肉比达 1.3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除了上述进入全球 TOP50 的企业外,还有像正大(中国)这样先天具备全产业链基因的企业。1985 年,正大集团与上海市松江县畜禽公司、饲料公司合资成立上海大江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集饲料生产、良种繁育、畜禽饲养、食品加工及销售的农牧企业。此前,正大在国外早已具备全产业链的先进生产经验,改革开放后,正大成为首批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凭借资本的力量、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正大肉鸡产业在中国扎根、深耕,成为年屠宰近 7 亿羽的肉鸡业王者之一。
立华股份的成功堪称育种的胜利,旗下雪山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1997 年,立华股份创始人带领团队开启 “雪山鸡” 的研发,经过 2 年多时间,以藏鸡、茶花鸡为主要育种素材,采用现代育种技术杂交选育出雪山鸡,并于 1999 年投入市场,逐渐走进上亿家庭的餐桌,成为江浙独特的鸡肉品牌。如今,立华自有的配套系包括雪山鸡、花山鸡、苏禽黄等黄鸡配套系,凭借独特的种源,加上 “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的模式支撑快速扩张,一跃成为年销近 5 亿只肉鸡的龙头企业。
中新食品的前身是新希望禽产业 BU,2023 年新希望禽板块引入战略投资,央企中牧集团持有 51% 股权成为新的控股股东,国资入局后,中新食品成为中国又一肉鸡王者。新希望在饲料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005-2015)成为本土企业崛起和资本整合时代的最强王者,尤其是 2005 年收购山东六和,两大巨头强强联合,整合南北市场,一度成为我国最大农牧企业。2021 年,新希望六和以 2854 万吨的饲料产量一举超过泰国正大集团,成为全球饲料霸主。之后从饲料延伸到下游食品端,在肉鸡领域同样跻身全国前列,年屠宰肉鸡超 3 亿羽。
益客食品始建于 2004 年,发家与独特的 “托管运营” 模式有关。在创业早期,禽类屠宰加工市场虽大,但极度分散,效率不高,而益客食品通过这种模式快速整合,在行业内站稳脚跟,慢慢地发展壮大。
这些知名企业在我国鸡肉产业高质量发展历程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各自凭借独特的优势不断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为我国鸡肉产业的整体进步贡献着力量。
上一篇: 大国交际·山东时间丨专访黑山区域出资开展和非政府安排协作部国务秘书米尔萨达·博什尼亚克:我国与黑山的协作潜力巨大 下一篇: 建科院:在尼泊尔展开规划规划项目2024年上半年度经营收入约5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