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中心 > 白羽种鸡

让企业在种业振兴中“唱主角”

日期:2025-04-21  作者: 白羽种鸡 点击数:1

  我国种业市场涵盖众多细致划分领域,种业企业规模大小、经营业务也不完全一样,它们在种业产业链上下游布局,相互竞争又彼此合作,形成了量大面广、梯度发展的产业生态。

  截至2023年底,我国持有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实际开展生产经营的企业8400多家。这些种业企业的构成是怎样的?能否与目前我国农业强国建设和种业发展需求相适应?今后一个时期要怎样扶持企业做优做强?近期,农业农村部有关司局及单位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作物种业企业未来的发展情况,并对下一阶段企业扶优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

  一直以来,业界、社会对种业企业分类评价有不同认识。有的认为持证种业企业都是育种企业,都应该具备育种能力,但现在种业企业呈现“多、小、散”的局面,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发展水平不高;有的认为,这一些企业中大多数是生产经营类企业,没有育种能力,不应该都称为种业企业;有的认为,这些持证主体都依法从事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经营,应都是种业企业。

  从我国种业市场历史发展来看,企业结构是由科技发展水平、农业生产需求、种业市场规模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我国种业企业现状不能简单用数量多少来评判。

  关于种业企业的定位,近期农业农村部召开的全国种业企业座谈会上做出明确分类。按照种子法规定的选育(育)、生产(繁)、经营(推),8400多家种业企业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自主育种能力的企业,约占5%,是种业创新的主体;另一类是生产经营企业,主要开展制繁种、种子加工和销售,约占95%,是当前供种保障的重要组成,为满足全国农作物种植用种及有关技术服务需求发挥了非消极作用。其数量主要由市场决定,是根据农业生产需求而变化、市场经济导向下持续不断的发展的结果。

  第一类育种企业,在我国有500家左右,这里面又可根据科研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再进行细分。其中,育繁推一体化企业144家,约占企业总数的2%。2021年种业振兴行动全方面推进以来,农业农村部遴选出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较强的69家阵型企业,约占企业总数1%,是种业创新的“发动机”和骨干力量。

  在管理扶持上,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在现有的8400多家种业企业中,重点支持对象是育种企业,重中之重是阵型企业。”下一步,针对阵型企业,有关部门将指导对标产业需求,找准发展定位,制定提出一揽子支持政策,助力其攻坚关键核心技术、选育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农业科学技术领军企业,打造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战略力量。针对其他具有自主育种能力的企业,将加强政策引导。属于特色物种领域的,支持增强差异化竞争优势,成长为细分市场“隐形冠军”。对于生产经营企业,则主要是规范生产经营、引导优化整合,更多依靠市场自主发展。

  2022年,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农作物种业公司进行了全面梳理,根据公司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资产实力、市场规模、发展的潜在能力等情况,遴选发布了包含农作物、畜禽、水产种业企业在内的270家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初步梳理出由“强优势、补短板、破难题”三类优势企业构成的企业阵型,并给予了重点扶持。

  “破难题”阵型企业,主要是支持企业加快创制优异种质资源,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实现从0到1的突破。“补短板”阵型企业,主要聚焦与国际领先水平有很大的差距的品种,支持企业充分挖掘优质资源、优异性状、优良基因,大幅度的提高品种的单产、性能、品质等,实现从1到N的升级。“强优势”阵型企业,主要聚焦水稻、蛋鸡、鲫鲤鱼等优势品种,支持企业加速现代育种新技术应用,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巩固强化创新优势。

  此外,还有一类专业化平台阵型企业,主要是围绕育种创新提供支撑服务,在检验测试、科技金融、人才培育等方面,为育种公司可以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保障。

  近年来,除一系列政策资金、优势资源支持外,农业农村部还建立了种业阵型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有关部门单位与重点阵型企业直接联系,每年列一张问题清单,3年来为企业解决了40多项难题。同时,着力推进阵型企业与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基地“三对接”,帮助协调解决了企业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据统计,2023年农作物种业阵型企业总资产规模、出售的收益与种业振兴行动之前的2020年相比,增幅都在60%以上,科研投入强度达到9.4%,远超6%的行业均值。先正达、隆平高科稳居种业全球前十。畜禽种业企业方面,阵型企业领衔突破了白羽肉鸡、华西牛等自主培育重大品种。水产种业阵型企业牵头和参与培育水产新品种25个、占总数的38%。

  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层次地融合是必要一步。近年来,种业企业已慢慢的变成为推动我们国家种业振兴的骨干力量,担当科企合作聚力攻关的“出题人”。

  为摆脱白羽肉鸡种源依赖进口的局面,2011年圣农集团启动白羽肉鸡育种工程,联合多家科研院所,热情参加农业农村部主导的白羽快大型肉鸡育种联合攻关项目。2019年底,圣农成功培育出国内首批白羽肉鸡配套系之一的“圣泽901”,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荃银高科和6家科研院所共同投资成立上海中科荃银分子育种技术有限公司,整合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大数据、生物合成等科技成果,构建智能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在短期内就取得了一批成果。

  作为我国种业第一批事企脱钩改制的国有控股企业,京研益农(北京)创立了“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农科院控股、育种家参股”的模式,有力激发了种业创新活力,通过建立科企协同的“育繁推一体化”体系,牵头组建“农业农村部高品质蔬菜种质创新实验室”,在全国7个主要生态区建立10个育种基地,1万多亩良种繁育田,新品种在全国1800个县区的近2000万亩菜田播种,销售至“一带一路”沿线个国家。

  与此同时,科企融合也面临一些阶段性难题。在全国种业企业座谈会上,多家种业企业都表示,育种创新周期长、风险高,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压力大,科学技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十分紧缺,希望有关部门在健全政策保障和考核体系、强化企业研发项目支持、加大涉企科学技术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有所支持。

  与会专家、企业代表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一致指出,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重点还得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

  会议强调,下一步要创新科学技术人才使用机制、资源设施共享利用机制和科企合作机制,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更多更灵活地向企业流动。聚焦种业阵型企业,分类施策精准培育,支持企业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大幅度的提高品种的单产、性能、品质等。同时,大力推动AI在育种中应用,加快数智技术设施装备的建设应用,支持育种企业组织数智化升级改造,加快研发智能育种算法与模型,在设计育种上跟上世界前沿步伐。着眼种业企业需求,加大科技项目和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强化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下大力气净化种业市场环境,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困难和问题,全力支持阵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最佳浏览效果,建议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版本:IE浏览器9.0版本及以上; Google Chrome浏览器 63版本及以上; 360浏览器9.1版本及以上,且IE内核9.0及以上。

上一篇: 黄宏生所掌开沃汽车终止辅导国产GPU芯片厂商上海沐曦启动辅导 下一篇: 乌军克复托列茨克中心煤矿区!塞尔维亚迸发大规模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