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产品中心 > 白羽种鸡

中东欧环线日游 E线 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塞尔维亚

日期:2025-04-27  作者: 白羽种鸡 点击数:1

  蒂米什瓦拉(Timisoara),罗马尼亚西部城市,巴纳特地区的历史首都,现蒂米什县县城。附近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和罗马时代就有人居住。1848年该城抵抗匈牙利革命派的围攻,历时107天。1919年塞尔维亚占领,根据《特里阿农条约》 1920年划归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15日-17日,蒂米什瓦拉爆发的,点燃了革命之火。由于领导人齐奥塞斯库残酷地,致使军队投向起义的一方,数日后,齐奥塞斯库被推翻。除前南斯拉夫外,是东欧剧变中唯一以流血形式完成的政变。因此,蒂米什瓦拉亦被称为罗马尼亚89革命的摇篮。

  蒂米什瓦拉是著名的教育和工业中心,设有数所高等教育机构,包括蒂米什瓦拉大学(1948年建校)。以医药、机械和电子科技类产品著名。它是第一个使用电灯作为街道照明的欧洲城市(1884年),传说市区内跨贝加河的桥梁是居斯塔夫·埃菲尔的杰作。

  如果你计划去罗马尼亚旅行,那么锡比乌这座到处长着眼睛的城市,你一定别错过。「2007年欧洲文化之都」,「橡树之城」,「爵士之都」,这些标签都属于锡比乌,标榜着它是罗马尼亚当之无愧的旅行胜地的教主地位。

  锡比乌(Sibiu) 这个建于800多年前的城市也被称为橡树之城,是特兰西瓦尼亚地区日耳曼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古老的城堡、珍贵的文物,处处体现出中世纪古城的绚烂气度。

  锡比乌大广场是锡比乌城中心最具规模最漂亮的广场,这里有建于十八世纪的罗马天主教堂和市政厅。通往老城大广场的步行街是尼古拉·巴尔塞斯库大街,两边是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商店。

  路德会圣母大教堂是罗马尼亚 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传统的宗教和政治中心锡比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位于上城区的HUET广场,其宏伟的73.34米高的尖顶是该市最高的建筑。全木搭建的教堂,可以登顶俯瞰老城的景色,也可以在教堂里听管风琴演奏。

  锡比乌小广场旁边有一座有名的铁桥,叫“谎言桥”,此桥建于1859年,是罗马尼亚第一座铁桥。传说情人站在这座桥上,如果有人说谎,桥就会崩塌。这个名称是源于:不是商家经常在这桥上进行争吵,就是情侣在桥上信誓旦旦但转眼就分手(大家都在说谎)。站在谎言桥上看到的议会塔和小广场。

  布拉索夫(Brasov)位于罗马尼亚中部,是罗马尼亚最大的旅游城市。布拉索夫被称为“皇冠之城”,有800年悠久历史,市区面积为74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5万,每年都要成千上万游客来此。

  议会广场(Council Square)位于老城中心,从1364年开始就是国内外客商云集,一年一度的市集也在这里举办,是布拉索夫的重要地标。兴建于1420年的旧市政厅和钟塔矗立在广场中央,现为一座历史博物馆;广场中间有一个颈手枷(Pillory),曾用于当众羞辱,惩罚和蔑视罪犯。

  黑教堂(Black Church)建于1383—1477年间,具有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是闻名全国的古建筑,为特兰西瓦尼亚最大的天主教堂,是东欧最大的哥特式教堂,钟塔上悬挂有罗马尼亚最大的重约6,000千克的摇摆钟。教堂于1689年被焚毁,石墙被烟熏黑,由此而得名——黑教堂。教堂内有建于19世纪下半叶的管风琴(由4,000根管和76组键盘组成)至今仍在使用;此外,黑教堂还是欧洲最大的15—18世纪土耳其东方地毯的收藏地;教堂外有一尊约翰内斯·霍特鲁斯(Johannes Honterus,1498—1549,特兰西瓦尼亚撒克逊人的人文主义者、印刷工、教授、神学家和宗教改革者)雕像。

  凯瑟琳之门(Poarta Ecaterinei)它建于1559年,是该市最美丽的旅游景点之一,此前修建的目的是为了快速方便进入布拉索夫内。

  铁匠堡(Bastionul Fierarilor)铁匠堡是布拉索夫最古老的旅游景点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1520 年代初。它的五边形建筑风格引人注目,该建筑共三层。最早它被当作粮仓,自 1923 年以来,它被改建为国家档案馆,那里有许多有价值的文件。

  布兰城堡(罗马尼亚语:Castelul Bran)位于罗马尼亚的布拉索夫布兰乡,是当地一个著名旅游点,古堡估计价值2500万美元,原属罗马尼亚国王斐迪南一世的王后玛丽所有,1938年传给女儿伊莱亚娜公主,1948年罗马尼亚王室被推翻后,当时的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共产政府没收,但罗马尼亚政府于2006年初通过法例,将政权时代被没收的产业归还业主,并成立“产业基金”,向有损失的业主赔偿。同年5月,当地政府文化部决定将古堡归还原来的主人。这座14世纪的拜恩古堡,现时周边开设不少售卖德古拉羊毛外衣和吸血僵尸酒的摊档。

  布朗城堡又称为德古拉堡这座城堡更为人们熟知的名称是德古拉城堡(Dracula Castle),那是因为19世纪末爱尔兰作家斯托克(Bram Stoker)撰写了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德古拉》,故事就以这座城堡为背景,而主人公正是吸血鬼德古拉伯爵。这部小说多次被搬上荧幕,其中以《惊情四百年》较为忠于原著。正是因为这一个故事深入人心,于是人们已经把这座城堡定义为吸血鬼城堡。

  布朗城堡已经被改造成了历史、艺术博物馆,各个时期的东西都有。武器陈列室里摆着各种武器,有古代的长矛、罗马尼亚盔甲、不同时代的火枪,还有日本的长刀,使人不禁联想起城堡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虽然没有想象中成堆的鸡毛鸭血,但这个戒备森严的城堡本身还真有一种神秘而惨烈的味道。

  锡纳亚(Sinaia)是一座有着300年历史的童话般的城市,位于布加勒斯特以北约130公里的南喀尔巴阡山中段,距离布拉索夫仅44公里的距离。整座城市均为德国建筑风格, 小城依山而建,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树木所包围,还拥有罗马尼亚最宏伟的宫殿――佩列什皇宫(Castelul Peleş),有许多现代化的旅馆、疗养院、野营地、运动设备及古老的城堡、修道院等。

  派勒斯城堡(Peles Castle)在世界15座最壮观的城堡排在第6位,是罗马尼亚第一位国王卡罗尔一世和伊丽莎白王后的夏宫,建于1883年。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哥特式建筑,曾是卡洛尔国王的夏宫。城堡内部富丽堂皇,陈设幽雅,有兵器厅、议事厅、办公室、音乐厅、宴会厅、小剧场、卧室、起居室等共160间(有说168个房间)。其中地下室的博物馆和第一层的房间,共35个房间对外开放。它其实是一个宫殿,但是大家都习惯称之为城堡。

  1953年至1975年期间,佩列什宫被改做博物馆使用,之后经过了15年的修复工程。佩列什宫归罗文化部管理,1990年重新对外开放。每年游客量达30万人次。

  锡纳亚修道院(Sinaia Monastery)以西奈山命名,是一座宏大的东正教教堂。教堂建于1846年,另外内安放还有一个更古老的建于1695年的教堂。

  布加勒斯特(Bucharest)是罗马尼亚首都,位于罗马尼亚东南部,瓦拉几亚平原中部,多瑙河支流登博维察河畔,素有“小巴黎”之称。

  布加勒斯特是一座历史悠远长久的古城,见诸于历史文献已有500多年。早在1459年罗马尼亚大公国时期,布加勒斯特就是一座要塞。罗马尼亚民族于1477年战胜了土耳其人的侵略,便将登博维察河畔的这个城堡命名为布加勒斯特,即“欢乐之城”。1659年,布加勒斯特成为瓦拉几亚公国的首府,从1862年起成为罗马尼亚的首都。

  罗马尼亚大国民议会宫坐落在市中心的一个小山坡上,19世纪这里曾是“公众议会”会址。

  在通往文化休憩公园的广场上,竖立着古老的凯旋门(ArculdeTriumf),它由著名建筑师彼特安东尼斯库建造。它外形类似法国的凯旋门,起初只是一座木制小拱门,为纪念一战胜利而建。1930年,罗马尼亚雕刻家将之改为石头结构。罗马尼亚雅典厅建于19世纪80年代,著名音乐家乔治埃内斯库1898年首次在这里指挥乐队演奏,后来它成为国家“乔治埃内斯库”交响乐队和世界知名乐队的演出剧场。

  大特尔诺沃(Veliko Tarnovo )保加利亚三大古都之一,位于保加利亚中北部,是保加利亚最早的人类聚居地之一,公元前3000年左右起就有人类足迹。公元12至14世纪,大特尔诺沃快速地发展成保加利亚最坚固的要塞,是帝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

  大特尔诺沃历史上曾是保加利亚首都,12世纪末创建的保加利亚第二王国在此定都。中世纪时期,大特尔诺沃是巴尔干半岛的第二大城市,仅次于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但1393年奥斯曼帝国征服保加利亚,城市焚烧殆尽。尽管战火烧毁了当年的古都,但现在城市中仍保存有多处古迹和名胜,旧城区已辟为重点保护区。

  阿森王朝纪念碑地标性建筑阿森王朝纪念碑,建于1985年,扬特拉河蜿蜒在其周围盘过。纪念碑犹如一把长剑刺向天空,高耸入云,周围四个骑在战马上的英雄分别是阿森Asen、Petar和Kaloyan兄弟三人,阿森的儿子Ivan。就是在他们的带领下,保加利亚挣脱了拜占庭的统治,并在中世纪时期达到辉煌的顶峰,巩固了保加利亚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至今仍激励着保加利亚人。

  查雷维茨城堡坐落在查雷维茨山和特拉佩济察山两座山上,扬特拉河蜿蜒其间,两山都围以城墙。该城堡也就是昔日的皇宫旧址,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当年战火焚毁,如今的皇宫只剩下了围墙和地基遗址,以及两侧的城垣。但在城堡入口处,我们依旧可以感觉到城堡当年壮观的风貌。漫步上山,山下的杨特拉河环绕四周,河水静静地流淌,仿佛娓娓叙述着历史的沧桑,山上绿树丛中是不是冒出一片红顶砖房,景色优美。

  40殉教者教堂在大特尔诺沃另一个具有历史性的景点就是40殉教者教堂。在罗马帝国时期,一部分驻在土耳其的士兵,因改信基督教,有40人被土耳其方面处死。后来俄国沙皇伊万·阿森二世(Ivan AssenⅡ,1218--1241年)下令修建这一教堂,以纪念克洛科特尼察(Klokotnitsa)大捷,并将此事镌刻着大理石的柱子上。也是经此战役,保加利亚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大强国。

  普罗夫迪夫(Plovdiv)保加利亚文化古城,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最远可追溯至迈锡尼文明时期。民族英雄波特夫、列夫斯基和大作家伐佐夫都曾在这里生活过。丰富的人文历史,让这座古老城镇在2019年被选为欧洲文化之都。漫步在布满鹅卵石的中古街道上,走过充满岁月痕迹的中世纪建筑、君士坦丁与海伦娜教堂、古罗马剧场和民俗博物馆,登上过往以防御为目的的Nebet Tepe军事堡垒,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到繁华荟萃的中古时期。

  古罗马露天剧院(Plovdiv Antique Theatre)坐落于老城区边缘的山丘之上,以普罗夫迪夫曾经的名字来命名——菲利波波利古剧场(Philippopolis)。剧场建于公元2世纪图拉真皇帝在位时期,全部用白色大理石依山砌成,由下至上有20 排大理石座位呈扇形包围着舞台,工艺精湛,可容纳七千名观众观看演出。街区的名字被刻在座位上,居民就有了自己专属的区域,便于散场后有秩序地离开,不会拥挤。

  剧场被发现后,人们用了10年的时间,将覆盖在上面15米厚的泥土清洗整理干净,剧场才得以重见天日。经过彻底的整修,今天的演出能再一次在古剧场上演,每年7-8月会举办各种活动和演出。剧场舞台高3.1 米,两边保留着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不仅是保加利亚保存最完好的古剧场,也是全世界保存最为完好的古罗马剧场之一。

  苏玛雅寺位于市中心,古罗马竞技场旁边。这座清线年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穆拉德二世统治时期,将原来位于这里的教堂改建成现在的寺。苏玛雅寺曾经是保加利亚的第一座寺,也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清线米宽的祷告大厅。主立面的东北角有一个尖塔,清线世纪初的壁画。

  普罗夫迪夫民族博物馆(Ethnographic Museum)在老城最引人注目的大楼(1847年建)里,它是保加利亚复兴时期建筑的杰出典范。它位于一个种植着树木和灌木的院子的尽头。东立面直接建在古城墙上。拥有22间房屋,对旅游者来说这是该国最精美民族珍品之外的又一份厚礼。本馆是保加利亚第二大民族博物馆,介绍了本地区的传统民俗。

  索非亚 Sofia是保加利亚首都,是该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保加利亚中西部。该国第一大城城市,跨伊斯克尔河及其支流,古称“塞迪卡”。索非亚是一个风景迷人的旅游胜地,是闻名世界的花园城市。它的街道、广场、住宅区掩映在一片葱绿之中,市区有多处林荫大道、草坪和花园。建筑物大都为白色或浅黄色,与缤纷的花木相映,显得格外恬静洁雅。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巴尔干第二大教堂,是一座位于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的东正教教堂。该教堂为新拜占庭式建筑,是保加利亚主教的主座教堂,也是东正教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还是索菲亚的象征之一以及主要的游览景点。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占地面积为3170平方米,能容纳1万人,是巴尔干半岛上仅次于贝尔格莱德圣萨瓦教堂的第二大教堂。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教堂的中央金顶高45米,钟塔高53米,共有12个总重量为23吨的钟,最重的一个12吨,最轻的也有10公斤。内部装饰有各种颜色的意大利大理石,巴西玛瑙,汉白玉以及其他贵重的材料。中央穹顶用金字题写着主祷文。

  教堂于1882年奠基,主体修建工作于1904年到1912年完成,用来纪念1877年-1878年俄土战争中为保加利亚脱离奥斯曼统治而牺牲的俄军战士。殿中的大理石和其他材料都在慕尼黑建造,大门的金属部分来自柏林,大门本身由维也纳的工厂制造,马赛克是从威尼斯船运过来的。

  圣乔治教堂是一座早期基督教红砖圆形教堂,是索菲亚最古老的建筑,位于希尔顿酒店后面,索菲亚古城的遗迹中间。由罗马人建于公元4世纪,它的修建证明了古城索菲亚作为当时巴尔干半岛上最大最繁荣的罗马城镇的辉煌。其中中央穹顶下的12世纪到14世纪的壁画十分著名。目前已发现了3层壁画,最早可追溯至10世纪。2米高的圆顶皇冠上有精美绝伦的22先知壁画,画于奥斯曼时期,那时圣乔治教堂被当作寺使用。如今,圣乔治教堂每天都举行礼拜活动。

  班亚巴什清线年,土耳其奥斯曼人控制索菲亚期间。Banya Bashi在英语中的意思是“manybaths”(很多浴室),而这也正是班亚巴什寺最为独特的一点,它是在自然热泉上修建而成的,人们还可以看到墙边通风孔溢出的水蒸气。班亚巴什清线米的巨大穹顶,一座尖塔直冲云霄,是目前索菲亚唯一在使用的寺以及奥斯曼人在保加利亚统治的见证者。

  是塞尔维亚东南部的最大城市。从历史上讲,它曾是一度归属不同国家的中心。该市古名纳伊斯(Nais,希腊文Naissos,罗马文Naissus),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和康斯坦提乌斯三世出生在那里。由于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理位置,也被称作“东西方的门户”。

  是一个 第二次世界大战 纪念馆, 为纪念超过10,000多人被无辜射击和处决的公民,除了尼什还有来自塞尔维亚和该国别的地方的人们。该场地的中心是一块大理石浮雕,长23厘米,宽2.5米,有五种象征“杀人模式”的呈现:处决和开枪小队,内乱,德国侵略者的投降以及对压迫者的最终胜利。

  公园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是三个混凝土方尖碑,象征着握紧拳头的举手。这三个拳头大小各异,描绘了抵抗敌人的男人,女人和孩子的手,象征着整个家庭在布巴尼被杀。

  1183年,塞尔维亚历史上著名的斯特凡-耐曼尼亚大公夺下尼什。1189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时,斯特凡-耐曼尼亚大公与德国皇帝费里德里赫-巴尔巴洛斯达成同盟共同反抗拜占庭帝国。接着尼什分别为拜占庭、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占领过,直到1386年落入土耳其人手里。当时的斯特凡-辛吉里奇总督率三千名将士,与一万人之众的土耳其军队浴血奋战,最后全部英勇牺牲,为塞尔维亚历史再添壮烈一页。尼什的“骷髅塔”就是他们英雄气节与天地共存的见证。

  尼什最著名的文化历史遗址有:麦迪亚那 – 一处罗马时代的庄园(公元4世纪);尼什古堡 – 巴尔干半岛中部保存最完整的土耳其城堡,建于1723年,古堡下就是被湮没的罗马古城 – 那伊苏斯;切加尔纪念碑,那里曾经是斯特凡-辛吉里奇总督及其将士们与土耳其人血战的疆场;尼什解放英雄纪念碑 – 建于1937年,纪念为解放尼什而献身的英雄们;“红十字”集中营 – 纳粹德国的集中营;布巴涅纪念广场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个万人坑。

  位于多瑙河和萨瓦河畔,风景秀丽,历史悠远长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贝尔格莱德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城于公元前2世纪,称为辛吉度妈姆,初被罗马人占据,公元6世纪南部斯拉夫人迁徙至巴尔干,才将此城命名为贝尔格莱德。这里历史上曾先后被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统治,经历过36次战火摧残,多次被夷为平地。1867年才真正回到塞尔维亚人手中。位于萨瓦河和多瑙河汇流处的

  古城堡“卡莱梅格丹”是城史的最好见证,也是贝尔格莱德标志性的游览景点与休闲场所。该城堡历史上曾经过多次修缮和扩建,至今仍可见古罗马、奥匈帝国的建筑遗风,但目前所存大部分遗址则主要是土耳其统治时期修建的。竖立在临河一角的“胜利者”塑像是贝尔格莱德的标志之一,而颇具特色的军事博物馆也在此城堡中。地处城边的阿瓦拉山是贝尔格莱德又一风景区,登上山顶,贝尔格莱德及周边地区的风光尽收眼底。山顶上著名的

  无名战士纪念碑由雕塑家伊万·梅斯特罗维奇设计,纪念碑建于 1934-1938 年之间,是举行重要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

  是塞尔维亚国会的办公场所,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勒市中心。国会大厦是贝尔格勒的地标之一,也是著名的观光景点。在1938年至2006年期间,这里曾是南斯拉夫国会以及塞尔维亚和蒙特内哥罗国会的办公地点。塞尔维亚国会大厦是一座新巴洛克式建筑,自1907年开工至1936年竣工,修建耗时近30年。国会大厦的装饰亦十分华丽。

  是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的一座塞尔维亚东正教会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东正教教堂之一[1],位世界最大教堂之列。该教堂供奉的圣萨瓦,是塞尔维亚东正教会的创始人和中世纪塞尔维亚的重要人物。教堂位于弗拉查尔高原,那是1595年奥斯曼帝国首相思南帕夏焚烧他遗体的地方。它主宰着贝尔格莱德的市容,也许这个城市中最宏伟的建筑。贝尔格莱德市区内树林成片,街道起伏,建筑错落,景点密布。白天,逛逛市中心的步行街,顺道游览有名的卡莱梅格丹、共和国广场,沿途看看国家博物馆、人民剧院、议会大厦、市政厅等特色建筑,或者泛舟多瑙河和萨瓦河,欣赏两岸美丽的景色,都能让人流连忘返。夜晚,走走贝尔格莱德的老街斯卡达利亚,随意坐进“三顶帽子”或“两只鹿”那样的特色餐馆,在民间音乐的伴奏下,品尝当地的佳肴美酒,更是一大享受。而无论白天或者夜晚,闲坐于街头的各式咖啡馆,都能让人体会贝尔格莱德独特的韵味。这可是贝尔格莱德的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 “欢喜新年”荆风楚韵:文明盛宴在塞尔维亚开放! 下一篇: 乌军克复托列茨克中心煤矿区!塞尔维亚迸发大规模对立